印刷包装美感先了解这一点……

  

   

 

 

 

国内电子轴印刷技术起步较晚,目前电子轴印刷机多数采用国外品牌的控制系统,如富士、WH、博斯特、贝加莱等,国外品牌电子轴套印系统价格昂贵,且售后服务成本很高,服务周期较长。本文介绍了国产电子轴控制系统在高速凹版印刷机上的应用。


 
一、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凹印机大多采用传统的机械传动结构,有易磨损、寿命短、结构复杂、套印精度差、废品率高,预套准调节时间长,不能满足数字化管理监控等缺陷,已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电子轴传动技术应运而生,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


电子轴技术是用电子齿轮代替机械齿轮,用电子凸轮代替机械凸轮,用相位同步代替机械轴传动,用速度同步代替皮带传动。与传统的机械总轴传动印刷机相比,引入了电子轴传动技术的印刷机消除了运动链中的齿轮、轴、皮带等环节,避免了机械误差的影响,简化了机械结构,降低了机械加工成本,提高了印刷精度,保障了印刷质量;功率容量的提升,也提高了印刷机的最高印刷速度。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子轴传动技术在凹印领域已得到普遍应用。它作为传统机械轴印刷机械的替代品,在结构简化、灵活配置、高同步精度、维护方便、网络集成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强大优势。

2.png

 

凹版印刷具有印刷质量好,耐印力高,适合长版印件等优点。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包装印刷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已成为塑料软包装行业最主要的印刷方式。但是,由于凹版印刷材料和生产工艺很复杂,在印刷过程中常会出现质量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质量问题有四种:刮刀线痕、套印精度、网点丢失和溶剂残留量大。本文就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与读者进行探讨。

 

 

 

 

刮刀线痕(刀丝、刀线)


刮刀线痕又叫刀丝、刀线等,是指版辊上的油墨经过刮墨刀刮墨后出现线状空白或脏版,图文转移到基材上后,在印刷物上留下纵向多余的条线,条线的形态各异,有些条线是无油墨的,有些是有油墨的有些是连续的,有些是断续的,有些是移动的,有些较粗,有些细微。


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①无油墨的线痕。主要是油墨中混入了坚硬的无机杂质,如沙子等,这些坚硬粒子嵌在刮刀刃口处而造成线痕。有时这类刮刀线痕也呈虚线,这种刮刀线痕的出现很容易损伤印刷和刮刀。
② 较粗的有油墨的连续刮刀线痕。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较粗的软性粒子或杂质顶起了刮墨刀,或者刮刀刃口损伤而产生。这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刮刀线痕。
③ “流星”状的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一般在印刷版辊的网点很浅或未雕刻网点部分出现,时隐时现,对产品质量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多年来不断有人从油墨、制版、印刷环境等方面作过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是比较完美的。比较好的为“活性粒子假设”。
活性料子假设是指在油墨的加工制造和印刷使用过程中,油墨的连结料树脂、颜料会经受很剧烈的研磨、撞击、搅拌和压刮,这些外力的作用会造成连结料和颜料分子链断裂,产生一些带极性的离子或基团,即“活性粒子”,而印刷刮刀与印刷版辊的磨擦,也使得版辊的镀铬表面产生较多的铬离子。这些极性粒子在印刷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不断结合在一起,并且多粘附在版辊上,在刮刀的压刮下,呈圆周状长条分布。少量时它不会印到承印物上。但是,这些极性粒子结合产生的物质的凝聚性很强,再产生出来的物质不断聚集在一起,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印到印刷膜上去。当然,这转移出去的只是其约2/3的部分。剩余部分又继续反应、结合、聚集,累积到一定程度又印到印刷膜上去,这就是为何会呈流星状,并多在固定位置出现的原因。另外,由于这些粒子聚集粘附时,如果在网点较深部分,它会正常地转移到印刷膜上,成为图案油墨层的一部分;只有在网点很浅或根本不雕刻的地方出现,它才会成为多余,成为刮刀线痕。确切的说,流行式刮刀线痕并不是由刮刀产生的,而是印刷过程中一种内部化学反应产物。另外,在活性粒子反应过程中,如果有外来粒子作为它的吸附剂或成核剂,其反应将极大的加快,而造成更密的线痕出现。
特别是黑墨和蓝墨易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这两种油墨树脂含量较多。白墨虽时有晕化现象,但不醒目,在油墨中混入杂质或环境不适合时,油墨中的助剂类,如蜡等析出,颜料发生凝集,也易产生。
④细丝状的连续性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细小,像头发丝一样,在印刷过程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印刷机上很难观察得到,等到发现时已印发了大量产品,故对质量的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软的可以用竹刀轻擦掉,主要是由杂质引起的;而另一种则是初时呈现头发丝状,而后慢慢地呈带状分布,无法用竹刀擦去的,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油墨、制版、环境温度、湿度、刮刀软硬度等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总的来说,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a. 版辊方面。辊筒表面光洁度不好,辊筒表面镀铬层硬度不够,版辊图文设计时黑色版有一些很深、很粗的文字,文字的边缘过渡的不够圆滑,版面深浅变化位置处理不够好,版辊过于光洁,无润滑作用也易产生。
b. 油墨方面。油墨细度不够,颜料颗粒太大,油墨使用过程中混入了颗粒性的杂质;油墨稀释不规范,产生了溶剂冲击现象,造成颜料颗粒表面的树脂包覆层减少,颗粒之间产生聚集作用结合成大分子颗粒;油墨发生较大的絮凝现象;油墨抗静电性能差,油墨的润滑性能差。高硬度的颜料使用会产生线条。
c. 环境方面。印刷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也会影响,特别是温度的突然变化和湿度的降低,影响非常明显。灰尘能产生细刀丝,塑料薄膜在印刷时产生静电吸附又能大量吸附尘埃,一旦这些直径以微米计的尘埃从空气中转移到薄膜中,在印刷过程中又从薄膜转移到版滚筒上,在油墨中聚集成团,便会粘附在刮刀上,产生细微又令人头痛的细刀丝。
d. 静电方面。静电是产生这种线痕的很大原因,塑料薄膜产生的高静电,机器运转油墨传输,刮刀与版辊等产生的静电,如果消除不好,将会产生很多这种线痕。
e. 刮刀方面。硬的刮刀比软的刮刀产生的线痕要多。另外,如果产生了刮刀线痕后不能及时处理,会在线痕的周围随刮刀的来回摆动产生一大束的刮刀线痕。

 


处理对策


① 装刀时必须平整、细心,装刀前要检查刮刀片是否有缺口,装刀后必须仔细研磨,在印刷过程中如有刀丝出现,须停机再仔细研磨。特别要注意,磨好刀后,先用干布把油擦干,包括挡纸和刀根处,然后再用带溶剂的软布擦干,严禁磨刀的油混入油墨中。
② 必须治理环境,减少尘埃,才能排除故障。应尽可能保持彩印环境的封闭,可安装空气过滤器并作尘埃含量检定,否则,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产品。
③ 由版辊引起的刀丝一般出现在浅网的部分,如,版粗糙、渐变过度不均匀、网深不合适等。一般应通过用金相砂纸磨版处理,注意磨版时用力要均匀,特别严重的要退回制版厂处理。
④ 降低油墨粘度,如粘度太大,版面油墨干燥过快,相对加大了版辊筒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使刮刀难以刮下版面油墨形成刀丝。
⑤ 如果刀丝是油墨引起的,一般是由于油墨中有垃圾或油墨溶解不均引起,应采取过滤油墨、重新选择溶解力强的溶剂或换油墨。另外,有水分进入时会严重破坏油墨的稳定体系,也易产生刀丝。所以,在版辊接触到油墨前一定要用带溶剂的软布擦版辊,然后马上浸入油墨,千万不能把带水珠的版辊直接接触油墨。再次强调,不同型号的油墨桶必须擦干后才能装油墨。
印刷过程中发现刮刀线痕时,要注意分清其类别,不同类别的刮刀线痕,其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第一类的无油墨的刮刀线痕,处理时需将刮刀稍微松开,用竹刀轻按刀身或轻擦,若仍不能消除,则需升高压辊,将刮刀完全松开,让油墨将硬粒子带走。处理这类刮刀痕时需特别注意不能太用力,以防弄伤版辊或刮刀。
第二类刮刀线痕是最简单的,只要用竹刀轻轻擦去即可,如果是刮刀刃口损伤的,则要停机磨刀或换刀。
第三类刮刀线痕(流星式或循环性刮刀痕)。这类刮刀线痕的处理较难,需综合进行。具体方法为:
① 油墨过滤。生产前和生产时必须对油墨进行循环过滤,滤网可选用100目~120目的不锈钢网。
② 加入活性减缓剂消除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活性基团。5089AL就是一种较好的活性减缓剂。
③ 横扫磨版。用50目的金相砂纸对印刷版辊进行横扫式磨版,这是一种不用停机的处理方法。其基本操作是,选用一块手掌在小的50目的金相砂纸(要注意检查不能太易掉粉,也不能粘有油迹),在转动着的版辊轴上快速来回扫磨。操作的关键就在于砂纸来回扫磨的速度和扫磨于版面上的位置。
④ 洗净版后在高速转动下,用1#金相砂纸或50目金相砂纸均匀涂上机油后进行磨版。磨完版后必须清洗干净。
⑤ 刮刀也应作适度的研磨及调整。
第四类刮刀线痕(细丝状刮刀线痕)。这种线痕的处理最复杂,必须认真分析清楚产生原因。基本的处理方法为:
① 用50目金相砂纸轻轻贴在线痕处磨版。注意磨的时候砂纸不能用力压到版上,只能轻轻贴住。另外,印刷速度太慢也不能使用此方法。
② 严重时必须停机磨版、磨刮刀。
③ 过滤油墨或用另一桶油墨,甚至换另一类型油墨。
④ 使用5089AL型印刷辅助剂也有一定作用,但加入助剂后必须保证油墨完全循环过滤。在磨完版后先用助剂洗版,再添加于油墨中效果更好。
⑤ 改善印刷机的环境,适当提高空气湿度,尽量保证恒温,以及减少粉尘。
⑥ 改善印刷机的消除静电功能及在油墨中加入一定的抗静电剂和润滑剂。
⑦ 若是版辊设计制造上的问题则应退回制版厂重新处理。
⑧ 轻度刀线时使用快干溶剂。
⑨ 提高新墨比例。
印刷过程中发现刮刀线痕时,要注意分清其类别,不同类别的刮刀线痕,其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第一类的无油墨的刮刀线痕,处理时需将刮刀稍微松开,用竹刀轻按刀身或轻擦,若仍不能消除,则需升高压辊,将刮刀完全松开,让油墨将硬粒子带走。处理这类刮刀痕时需特别注意不能太用力,以防弄伤版辊或刮刀。
第二类刮刀线痕是最简单的,只要用竹刀轻轻擦去即可,如果是刮刀刃口损伤的,则要停机磨刀或换刀。
第三类刮刀线痕(流星式或称循环性刮刀痕):这类刮刀线痕的处理较难,需综合进行。具体方法为:①油墨过滤:生产前和生产时必须对油墨进行循环过滤,滤网可选用100-120目的不锈钢网。②加入活性减缓剂消除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活性基因。目前较多厂家使用的“CHY-1型印刷辅助剂“就是一种较好的活性减缓剂,但使用时需注意对油墨进行进滤,将活性反应后的产物滤掉,其效果更加显著。③横扫磨版:用50目的金相砂纸对印刷版辊进行横扫式磨版,这是一咱不用停机的处理方法。其基本操作是:选用一块手掌大小的50目的金相砂纸(要注意检查不能太易掉粉,也不能粘有油迹),在转动着的版辊轴向快速来回扫过。操作的关键就在于砂纸来回扫的速度和扫于版面上的位置。④洗净版后在高速转动下,用1#金相砂纸或50目金相砂纸均匀涂上机油后进行磨版,磨完版后必须清洗干净,最好用CHY-1型印刷辅助剂洗一次版后再上油墨。⑤刮刀也应作适度的研磨及调整。
若流星式的刮刀线痕比较微时,可以只采用横扫磨版法处理,但它只是治标—将粘附于版面上的活性物质扫去,而不治本---未能切断或减弱活性物质的生成,过一段时间,刮刀线痕又会出现。因此,处理这类刮刀线痕时多以加入活性减缓剂并作上述综合处理。
第四类刮刀线痕(微粒式刮刀线痕):这种线痕的处理最复杂,必须认真分析清楚产生原因。基本的处理方法为:①用50目金相砂纸轻轻贴在线痕处磨版。注意磨的时候砂纸不能用力压到版上,只能轻轻贴住。另外,印刷速度太慢时也不能使用此方法。②严重时必须停机磨版磨刮刀。③过滤油墨或用另一桶油墨,甚至换另一类型油墨。④使用CHY-1型印刷辅助剂也有一定作用,但加入助剂后必须保证油墨完全循环过滤。在磨完版后先用助剂洗版,再添加于油墨中效果更好。⑤改善印刷机的环境,适当提高空气湿度,尽量保证恒温,以及减少粉尘。⑥改善印刷机的消除电功能及在油墨中加入一定的抗静电剂和润滑剂。⑦若是版辊设计制造上的问题则应退回制版厂重新处理。

4.png

 

凹版印刷中刮刀对印刷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刷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刮刀。刮刀的作用:将非印刷区的多余油墨刮尽,是印刷区油墨通过刮刀转移到薄膜上,印刷过程一定要掌握使用好刮刀。
刮刀由刀架、刀背、刀片三部分组成,其中刮刀片一般由不锈钢制成厚度有0.1mm、0.15mm、0.20mm、0.25mm等几种,现我厂使用厚度0.15mm,软的(薄的)刮刀易产生灰雾,硬的(厚的)刮刀易磨损凹版。我厂刀背约为0.30mm钢片(具有增强刮刀弹性的作用)。
刮刀的硬度要比凹版小通常为维氏500—700,凹版镀层为维氏900—1100。刮墨刀长度一般比凹版长30-40mm。将刀架内清理干净,把刀片装在刀背下面,拉平直并用螺钉把它们夹紧,装好后不能有曲状,必须平直。刀架与刀背的距离约为20—25mm,刮墨刀片长出约3—5mm,应根据印刷情况调节此距离。
装好刀片后,对刀片进行打磨抛光(新旧刀片都要进行打磨),带上手套、防止划伤手指,用1000#砂纸蘸油来回打磨。
调节刀架使刀与印刷凹版切线成60—70°的角度,刀片与压印点的距离为25—35mm为宜。
调节刮架的压力使之刮到凹版,并刮尽凹版非印刷区油墨的最小压力为宜。


特点
1、刀片厚度均匀一致,在生产过程中换刀,只需更换刀片,背刀和刀夹可长期使用,仅此项可节约30%的成本。
2、采用特制刀夹,刀片更换迅速,节约了工作时间,也降低了工作强度。
3、刀片厚度均匀一致,就能够保证刮墨效果均匀、稳定,印刷质量始终如一。
4、对于有层次的图文产品,其印刷效果更佳。
5、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热别适合长版印刷。

安装方法
1、彻底清洗印刷机台上的刮刀架,确认没有任何油墨及杂质残留,并对有毛刺的地方进行打磨。
2、将刀夹装在刮刀架内,同时调整刀夹的伸出长度,一般刀夹应伸出刀架16~25mm,刀夹伸出的长度可由游标卡尺校准。
3、旋转刀夹螺丝,固定刀夹,且旋转方法与安装传统刀片时完全一样。
4、准备背刀,背刀的长度一般要比印版滚筒的长度短20mm,两端分别剪一斜口,并用锉刀打磨两端的毛边。
5、将背刀插入刀夹内,并且要保证背刀位于刀夹的中央。
6、装刀片,剪一段与刀夹等长的刀片,同样要在刀片的两端分别剪一斜口,再用锉刀打磨毛边。
7、将刀片的一段插入刀夹中,使刀片与刀夹的一端对齐,然后用裹紧的软布将刀片压入刀夹中。
8、用手指轻轻滑过整个刀片,确认刀刃是否光滑,安装是否光滑,安装是否稳固,检查刀片有无波浪边、刀刃有无碰伤等。

 

5.png


 

 

印刷包装美感先了解这一点……

  

   

 

 

 

国内电子轴印刷技术起步较晚,目前电子轴印刷机多数采用国外品牌的控制系统,如富士、WH、博斯特、贝加莱等,国外品牌电子轴套印系统价格昂贵,且售后服务成本很高,服务周期较长。本文介绍了国产电子轴控制系统在高速凹版印刷机上的应用。


 
一、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凹印机大多采用传统的机械传动结构,有易磨损、寿命短、结构复杂、套印精度差、废品率高,预套准调节时间长,不能满足数字化管理监控等缺陷,已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电子轴传动技术应运而生,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


电子轴技术是用电子齿轮代替机械齿轮,用电子凸轮代替机械凸轮,用相位同步代替机械轴传动,用速度同步代替皮带传动。与传统的机械总轴传动印刷机相比,引入了电子轴传动技术的印刷机消除了运动链中的齿轮、轴、皮带等环节,避免了机械误差的影响,简化了机械结构,降低了机械加工成本,提高了印刷精度,保障了印刷质量;功率容量的提升,也提高了印刷机的最高印刷速度。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子轴传动技术在凹印领域已得到普遍应用。它作为传统机械轴印刷机械的替代品,在结构简化、灵活配置、高同步精度、维护方便、网络集成等各个方面均体现了强大优势。

2.png

 

凹版印刷具有印刷质量好,耐印力高,适合长版印件等优点。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包装印刷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已成为塑料软包装行业最主要的印刷方式。但是,由于凹版印刷材料和生产工艺很复杂,在印刷过程中常会出现质量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质量问题有四种:刮刀线痕、套印精度、网点丢失和溶剂残留量大。本文就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与读者进行探讨。

 

 

 

 

刮刀线痕(刀丝、刀线)


刮刀线痕又叫刀丝、刀线等,是指版辊上的油墨经过刮墨刀刮墨后出现线状空白或脏版,图文转移到基材上后,在印刷物上留下纵向多余的条线,条线的形态各异,有些条线是无油墨的,有些是有油墨的有些是连续的,有些是断续的,有些是移动的,有些较粗,有些细微。


刮刀线痕产生的原因


①无油墨的线痕。主要是油墨中混入了坚硬的无机杂质,如沙子等,这些坚硬粒子嵌在刮刀刃口处而造成线痕。有时这类刮刀线痕也呈虚线,这种刮刀线痕的出现很容易损伤印刷和刮刀。
② 较粗的有油墨的连续刮刀线痕。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较粗的软性粒子或杂质顶起了刮墨刀,或者刮刀刃口损伤而产生。这是最简单和最常见的刮刀线痕。
③ “流星”状的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一般在印刷版辊的网点很浅或未雕刻网点部分出现,时隐时现,对产品质量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多年来不断有人从油墨、制版、印刷环境等方面作过解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是比较完美的。比较好的为“活性粒子假设”。
活性料子假设是指在油墨的加工制造和印刷使用过程中,油墨的连结料树脂、颜料会经受很剧烈的研磨、撞击、搅拌和压刮,这些外力的作用会造成连结料和颜料分子链断裂,产生一些带极性的离子或基团,即“活性粒子”,而印刷刮刀与印刷版辊的磨擦,也使得版辊的镀铬表面产生较多的铬离子。这些极性粒子在印刷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不断结合在一起,并且多粘附在版辊上,在刮刀的压刮下,呈圆周状长条分布。少量时它不会印到承印物上。但是,这些极性粒子结合产生的物质的凝聚性很强,再产生出来的物质不断聚集在一起,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印到印刷膜上去。当然,这转移出去的只是其约2/3的部分。剩余部分又继续反应、结合、聚集,累积到一定程度又印到印刷膜上去,这就是为何会呈流星状,并多在固定位置出现的原因。另外,由于这些粒子聚集粘附时,如果在网点较深部分,它会正常地转移到印刷膜上,成为图案油墨层的一部分;只有在网点很浅或根本不雕刻的地方出现,它才会成为多余,成为刮刀线痕。确切的说,流行式刮刀线痕并不是由刮刀产生的,而是印刷过程中一种内部化学反应产物。另外,在活性粒子反应过程中,如果有外来粒子作为它的吸附剂或成核剂,其反应将极大的加快,而造成更密的线痕出现。
特别是黑墨和蓝墨易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这两种油墨树脂含量较多。白墨虽时有晕化现象,但不醒目,在油墨中混入杂质或环境不适合时,油墨中的助剂类,如蜡等析出,颜料发生凝集,也易产生。
④细丝状的连续性刮刀线痕这类刮刀线痕细小,像头发丝一样,在印刷过程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印刷机上很难观察得到,等到发现时已印发了大量产品,故对质量的危害极大。这类刮刀线痕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软的可以用竹刀轻擦掉,主要是由杂质引起的;而另一种则是初时呈现头发丝状,而后慢慢地呈带状分布,无法用竹刀擦去的,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油墨、制版、环境温度、湿度、刮刀软硬度等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总的来说,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a. 版辊方面。辊筒表面光洁度不好,辊筒表面镀铬层硬度不够,版辊图文设计时黑色版有一些很深、很粗的文字,文字的边缘过渡的不够圆滑,版面深浅变化位置处理不够好,版辊过于光洁,无润滑作用也易产生。
b. 油墨方面。油墨细度不够,颜料颗粒太大,油墨使用过程中混入了颗粒性的杂质;油墨稀释不规范,产生了溶剂冲击现象,造成颜料颗粒表面的树脂包覆层减少,颗粒之间产生聚集作用结合成大分子颗粒;油墨发生较大的絮凝现象;油墨抗静电性能差,油墨的润滑性能差。高硬度的颜料使用会产生线条。
c. 环境方面。印刷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洁净也会影响,特别是温度的突然变化和湿度的降低,影响非常明显。灰尘能产生细刀丝,塑料薄膜在印刷时产生静电吸附又能大量吸附尘埃,一旦这些直径以微米计的尘埃从空气中转移到薄膜中,在印刷过程中又从薄膜转移到版滚筒上,在油墨中聚集成团,便会粘附在刮刀上,产生细微又令人头痛的细刀丝。
d. 静电方面。静电是产生这种线痕的很大原因,塑料薄膜产生的高静电,机器运转油墨传输,刮刀与版辊等产生的静电,如果消除不好,将会产生很多这种线痕。
e. 刮刀方面。硬的刮刀比软的刮刀产生的线痕要多。另外,如果产生了刮刀线痕后不能及时处理,会在线痕的周围随刮刀的来回摆动产生一大束的刮刀线痕。

 


处理对策


① 装刀时必须平整、细心,装刀前要检查刮刀片是否有缺口,装刀后必须仔细研磨,在印刷过程中如有刀丝出现,须停机再仔细研磨。特别要注意,磨好刀后,先用干布把油擦干,包括挡纸和刀根处,然后再用带溶剂的软布擦干,严禁磨刀的油混入油墨中。
② 必须治理环境,减少尘埃,才能排除故障。应尽可能保持彩印环境的封闭,可安装空气过滤器并作尘埃含量检定,否则,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产品。
③ 由版辊引起的刀丝一般出现在浅网的部分,如,版粗糙、渐变过度不均匀、网深不合适等。一般应通过用金相砂纸磨版处理,注意磨版时用力要均匀,特别严重的要退回制版厂处理。
④ 降低油墨粘度,如粘度太大,版面油墨干燥过快,相对加大了版辊筒与刮刀之间的摩擦力,使刮刀难以刮下版面油墨形成刀丝。
⑤ 如果刀丝是油墨引起的,一般是由于油墨中有垃圾或油墨溶解不均引起,应采取过滤油墨、重新选择溶解力强的溶剂或换油墨。另外,有水分进入时会严重破坏油墨的稳定体系,也易产生刀丝。所以,在版辊接触到油墨前一定要用带溶剂的软布擦版辊,然后马上浸入油墨,千万不能把带水珠的版辊直接接触油墨。再次强调,不同型号的油墨桶必须擦干后才能装油墨。
印刷过程中发现刮刀线痕时,要注意分清其类别,不同类别的刮刀线痕,其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第一类的无油墨的刮刀线痕,处理时需将刮刀稍微松开,用竹刀轻按刀身或轻擦,若仍不能消除,则需升高压辊,将刮刀完全松开,让油墨将硬粒子带走。处理这类刮刀痕时需特别注意不能太用力,以防弄伤版辊或刮刀。
第二类刮刀线痕是最简单的,只要用竹刀轻轻擦去即可,如果是刮刀刃口损伤的,则要停机磨刀或换刀。
第三类刮刀线痕(流星式或循环性刮刀痕)。这类刮刀线痕的处理较难,需综合进行。具体方法为:
① 油墨过滤。生产前和生产时必须对油墨进行循环过滤,滤网可选用100目~120目的不锈钢网。
② 加入活性减缓剂消除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活性基团。5089AL就是一种较好的活性减缓剂。
③ 横扫磨版。用50目的金相砂纸对印刷版辊进行横扫式磨版,这是一种不用停机的处理方法。其基本操作是,选用一块手掌在小的50目的金相砂纸(要注意检查不能太易掉粉,也不能粘有油迹),在转动着的版辊轴上快速来回扫磨。操作的关键就在于砂纸来回扫磨的速度和扫磨于版面上的位置。
④ 洗净版后在高速转动下,用1#金相砂纸或50目金相砂纸均匀涂上机油后进行磨版。磨完版后必须清洗干净。
⑤ 刮刀也应作适度的研磨及调整。
第四类刮刀线痕(细丝状刮刀线痕)。这种线痕的处理最复杂,必须认真分析清楚产生原因。基本的处理方法为:
① 用50目金相砂纸轻轻贴在线痕处磨版。注意磨的时候砂纸不能用力压到版上,只能轻轻贴住。另外,印刷速度太慢也不能使用此方法。
② 严重时必须停机磨版、磨刮刀。
③ 过滤油墨或用另一桶油墨,甚至换另一类型油墨。
④ 使用5089AL型印刷辅助剂也有一定作用,但加入助剂后必须保证油墨完全循环过滤。在磨完版后先用助剂洗版,再添加于油墨中效果更好。
⑤ 改善印刷机的环境,适当提高空气湿度,尽量保证恒温,以及减少粉尘。
⑥ 改善印刷机的消除静电功能及在油墨中加入一定的抗静电剂和润滑剂。
⑦ 若是版辊设计制造上的问题则应退回制版厂重新处理。
⑧ 轻度刀线时使用快干溶剂。
⑨ 提高新墨比例。
印刷过程中发现刮刀线痕时,要注意分清其类别,不同类别的刮刀线痕,其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第一类的无油墨的刮刀线痕,处理时需将刮刀稍微松开,用竹刀轻按刀身或轻擦,若仍不能消除,则需升高压辊,将刮刀完全松开,让油墨将硬粒子带走。处理这类刮刀痕时需特别注意不能太用力,以防弄伤版辊或刮刀。
第二类刮刀线痕是最简单的,只要用竹刀轻轻擦去即可,如果是刮刀刃口损伤的,则要停机磨刀或换刀。
第三类刮刀线痕(流星式或称循环性刮刀痕):这类刮刀线痕的处理较难,需综合进行。具体方法为:①油墨过滤:生产前和生产时必须对油墨进行循环过滤,滤网可选用100-120目的不锈钢网。②加入活性减缓剂消除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活性基因。目前较多厂家使用的“CHY-1型印刷辅助剂“就是一种较好的活性减缓剂,但使用时需注意对油墨进行进滤,将活性反应后的产物滤掉,其效果更加显著。③横扫磨版:用50目的金相砂纸对印刷版辊进行横扫式磨版,这是一咱不用停机的处理方法。其基本操作是:选用一块手掌大小的50目的金相砂纸(要注意检查不能太易掉粉,也不能粘有油迹),在转动着的版辊轴向快速来回扫过。操作的关键就在于砂纸来回扫的速度和扫于版面上的位置。④洗净版后在高速转动下,用1#金相砂纸或50目金相砂纸均匀涂上机油后进行磨版,磨完版后必须清洗干净,最好用CHY-1型印刷辅助剂洗一次版后再上油墨。⑤刮刀也应作适度的研磨及调整。
若流星式的刮刀线痕比较微时,可以只采用横扫磨版法处理,但它只是治标—将粘附于版面上的活性物质扫去,而不治本---未能切断或减弱活性物质的生成,过一段时间,刮刀线痕又会出现。因此,处理这类刮刀线痕时多以加入活性减缓剂并作上述综合处理。
第四类刮刀线痕(微粒式刮刀线痕):这种线痕的处理最复杂,必须认真分析清楚产生原因。基本的处理方法为:①用50目金相砂纸轻轻贴在线痕处磨版。注意磨的时候砂纸不能用力压到版上,只能轻轻贴住。另外,印刷速度太慢时也不能使用此方法。②严重时必须停机磨版磨刮刀。③过滤油墨或用另一桶油墨,甚至换另一类型油墨。④使用CHY-1型印刷辅助剂也有一定作用,但加入助剂后必须保证油墨完全循环过滤。在磨完版后先用助剂洗版,再添加于油墨中效果更好。⑤改善印刷机的环境,适当提高空气湿度,尽量保证恒温,以及减少粉尘。⑥改善印刷机的消除电功能及在油墨中加入一定的抗静电剂和润滑剂。⑦若是版辊设计制造上的问题则应退回制版厂重新处理。

4.png

 

凹版印刷中刮刀对印刷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刷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刮刀。刮刀的作用:将非印刷区的多余油墨刮尽,是印刷区油墨通过刮刀转移到薄膜上,印刷过程一定要掌握使用好刮刀。
刮刀由刀架、刀背、刀片三部分组成,其中刮刀片一般由不锈钢制成厚度有0.1mm、0.15mm、0.20mm、0.25mm等几种,现我厂使用厚度0.15mm,软的(薄的)刮刀易产生灰雾,硬的(厚的)刮刀易磨损凹版。我厂刀背约为0.30mm钢片(具有增强刮刀弹性的作用)。
刮刀的硬度要比凹版小通常为维氏500—700,凹版镀层为维氏900—1100。刮墨刀长度一般比凹版长30-40mm。将刀架内清理干净,把刀片装在刀背下面,拉平直并用螺钉把它们夹紧,装好后不能有曲状,必须平直。刀架与刀背的距离约为20—25mm,刮墨刀片长出约3—5mm,应根据印刷情况调节此距离。
装好刀片后,对刀片进行打磨抛光(新旧刀片都要进行打磨),带上手套、防止划伤手指,用1000#砂纸蘸油来回打磨。
调节刀架使刀与印刷凹版切线成60—70°的角度,刀片与压印点的距离为25—35mm为宜。
调节刮架的压力使之刮到凹版,并刮尽凹版非印刷区油墨的最小压力为宜。


特点
1、刀片厚度均匀一致,在生产过程中换刀,只需更换刀片,背刀和刀夹可长期使用,仅此项可节约30%的成本。
2、采用特制刀夹,刀片更换迅速,节约了工作时间,也降低了工作强度。
3、刀片厚度均匀一致,就能够保证刮墨效果均匀、稳定,印刷质量始终如一。
4、对于有层次的图文产品,其印刷效果更佳。
5、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热别适合长版印刷。

安装方法
1、彻底清洗印刷机台上的刮刀架,确认没有任何油墨及杂质残留,并对有毛刺的地方进行打磨。
2、将刀夹装在刮刀架内,同时调整刀夹的伸出长度,一般刀夹应伸出刀架16~25mm,刀夹伸出的长度可由游标卡尺校准。
3、旋转刀夹螺丝,固定刀夹,且旋转方法与安装传统刀片时完全一样。
4、准备背刀,背刀的长度一般要比印版滚筒的长度短20mm,两端分别剪一斜口,并用锉刀打磨两端的毛边。
5、将背刀插入刀夹内,并且要保证背刀位于刀夹的中央。
6、装刀片,剪一段与刀夹等长的刀片,同样要在刀片的两端分别剪一斜口,再用锉刀打磨毛边。
7、将刀片的一段插入刀夹中,使刀片与刀夹的一端对齐,然后用裹紧的软布将刀片压入刀夹中。
8、用手指轻轻滑过整个刀片,确认刀刃是否光滑,安装是否光滑,安装是否稳固,检查刀片有无波浪边、刀刃有无碰伤等。

 

5.png


 

 

COPYRIGHT2019 © 深圳市益君彩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3001392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1816号